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博学而笃志原文及翻译


《论语》中子张篇,曾言:“博学而志向坚定,疑问追问而深思近虑,仁心便寓于其中。”此句为子夏所传,蕴对学习之道的深刻洞察与总结,亦是通往仁者境界的必由之路。

博学意味着涉猎广泛,须有广识博学之志。《周易》云:“君子须多闻多见,积蓄德行。”如同海洋无边,学识亦无止境。要以永不停歇的好学心、乐学情,吸纳先贤之言、行迹。古今读书大家之典范,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感悟诗词而欢欣,李白瞬间得心会则开怀笑。其背后均体现了对学问的深深热爱,此乃博学之基础。

笃志之义,众说纷纭。或将其解读为坚定的志向,如东晋葛洪言:“学习之广在于持之以恒,不倦之因在于志向之坚定。”又或释为“识”,如南朝梁家皇侃所解:“博学经典而深厚地铭记于心,不忘所学。”笃志即是铭记于心,内化于行,避免前学后忘。这是深化理解、运用学问的前提。

关于切问之义,众家注解各异。有的将其解释为急切发问,有的释为勤于发问有道。还有释为深切发问或恳切探讨。如北宋邢昺在《论语注疏》中提到:“切问即是对己所学尚未领悟之处进行恳切发问,而非泛泛而问。”这均是鼓励在治学过程中深入探索、提问。

古人论及“近思”,常与“远思”相对。如“近思者,应思考己所能及之事。若泛问未学之领域、远思未达之处,则所学不精、所思不解。”此言告诫人们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朱熹与吕祖谦编撰的《近思录》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此书摘录了众多理学家的著作,旨在引导初学者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学习。

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蕴深刻的人文关怀与道德追求。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求索过程中,学子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更培养了对他人的深切同情与理解。这种内在的仁德正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对于君子而言,追求理想人格永无止境,故应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向往,不断自我提升与完善。

《论语》的智慧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修炼。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过程,我们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能培养出对社会和他人的深切关怀与理解。这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