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常见的数据库 5种常用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库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层次型数据库、网络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各自具备哪些特点呢?
层次型数据库
层次型数据库是一种较为早期的数据模型,它在数据管理方面技术成熟,且运用较为广泛。层次型数据库使用树状结构来数据,这种模型特别适合表示那些具有天然层级关系的现实世界实体,如企业的结构或家族谱系等。每一个层次结构中的节点代表一种数据实体,而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节点之间通过父子关系进行连接。
层次型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公司在1968年推出的IMSDBMS。这是IBM首个商业化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曾在多个行业中广泛使用。该系统的基础就是层次模型,数据以树形结构呈现,每一个数据节点都有明确的父节点和子节点。根节点是树的起点,其他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父节点,而每个父节点下面则有一个或多个子节点。
网络型数据库
与层次型数据库类似,网络型数据库也采用了图形结构来数据,不同的是,它允许节点之间形成更加复杂的多对多关系。网络型数据库的代表系统是DBTG(DataBase Task Group)。在数学上,网络模型其实可以转化为层次模型,它也继承了层次型数据库的某些特点。网络型数据库能够支持更加灵活的数据连接,适用于那些需要多重连接的复杂应用场景。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关系模型,它于1970年由IBM的研究员Codd博士首次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关系模型已经成为最为主流的数据库结构类型。关系型数据库以二维表格的形式数据,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关系”,其中的每一行(元组)表示一个记录,每一列(属性)表示字段。
关系型数据库常见的概念包括:
关系
:即表格的形式,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关系,表名即是关系名。
元组
:即表格中的一行记录。
属性
:表格中的一列,通常被称为字段。
:定义属性的取值范围,也就是数据列的取值限制。
关键字
:一组可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通常称为主键。
关系模式
:关系的定义,包括关系名和属性列表。
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在于它的标准化和一致性,特别是在事务管理上,支持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特性,这使得关系型数据库在金融、电商等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关系型数据库
与关系型数据库相比,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出现则主要是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多样化需求。由于非关系型数据库在技术发展上较为年轻,因此其种类繁多,大部分为开源系统。这些数据库设计上更加灵活,能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非关系型数据库按照不同的存储和应用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Key-Value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专注于高并发的读写操作,性能非常高,典型代表包括Redis、TokyoCabinet和Flare。
文档型数据库
:主要用于快速查询海量数据中的特定文档,MongoDB和CouchDB是其中的代表。
分布式数据库
:这种数据库主要解决的是传统数据库在扩展性上的瓶颈,能够应对大数据量和复杂数据结构的变化。
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它们通常没有关系型数据库那么强的一致性保障。虽然非关系型数据库能提供较好的读写性能和高并发支持,但在需要高一致性的场景下,如金融行业,关系型数据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选择
在许多传统应用中,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其强大的数据一致性和事务支持,依然是主流选择。尤其是在银行系统和其他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应用中,ACID特性使得关系型数据库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如社交网络(SNS)应用,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较低,用户对实时性和高并发的需求远高于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已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中,用户A和用户B看到同一用户C的内容更新时间可能会有几秒钟的差异,用户通常能够接受这种小小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下,非关系型数据库便可以提供更高的读写性能,并且其扩展性更强,能够应对快速增长的用户数据。
关系型数据库的一个缺点是其表结构固定,这使得在系统更新和功能扩展时,数据结构经常需要做出大的调整。而社交平台等应用往往需要灵活变化的数据结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出现为这些需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对于大规模的数据持久化存储,尤其是需要高一致性的场景,关系型数据库仍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从层次型到网络型,再到关系型、非关系型的演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各有其优缺点,具体使用哪一种数据库,取决于应用场景和具体需求。虽然非关系型数据库在高并发、大数据量的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但关系型数据库仍然是许多企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