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是什么意思 生源是城市还是乡村什么意思
成绩,究竟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所决定?回首过去,当我翻阅十多年前的一份成绩汇总表时,我不禁陷入对成绩背后各种因素的深思……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在乡村教育领域耕耘,已成功指导过17届毕业班,跨越了8所学校。教育一直不断推进,从目标教学到韵语教学,再到今天的大单元教学,我参加了无数次的培训,记下了无数的笔记,投入了无数的课时。无论是专家云集的还是小会,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但事实上,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并非专家,而是一线的教师。
抛开理论层面的探讨,就这份成绩单而言,我们不得不考虑班额、生源和师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班额的大小与教师的付出往往成正比,而生源的质量则与教师的付出成反比。一个学校的名声以及教师的成就并非完全依赖于大班额,而是优质生源的贡献。以孔子为例,他教育了三千弟子,但真正成为贤者的只有七十有二,优秀率仅为2.4%。若他的学生皆如颜回、子路般才智出众,那么他的教育成果将更加显著。
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教育,各教师的水平相差无几。生源的差异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些教师因长期外出报告而让学生自学成才,这样的成功案例多出现在高中阶段。高中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已是学业上的中上游学生,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相比之下,小学的班级则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一节课的缺席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我们尚未见到一个因在外长期放手而学生成绩依然出色的优秀小学教师。
对于职业院校与顶尖学府如清北之间的差异,其根本不仅在于学历层次,更在于生源和人才的质量。清北的名师到职业院校教学是否能取得好效果?即使是重点高中的优秀教师支援到另一所学校,即使他们竭尽全力教学一年,高考成绩也往往不会有显著提升。这正是因为生源的差异是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教师努力来改变的。优秀的师资力量往往在优质的生源学校中得以充分发挥,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似乎违背了自然规律。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背景的多样性。教育并不等同于中的救死扶伤。再高明的老师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资源环境来辅助。就好比饭菜再香也需吃者有胃口方能满足一样,教师的教学再出色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方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在每个新学年的班级安排中,往往会有基于人情关系的“实验班”或“重点班”。这些班级往往由学校最为信任的名师来任教。但事实上非通过随机抽签而产生的班级并不具备绝对的公平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班”。领导们在会议上对成绩较差的老师进行批评时,往往忽视生源的差异而过于强师的责任。
理论研究者中有认为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者。有些校长甚至在年后的教学中通过观察班级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价。然而实践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那些在挑选优秀班级进行教学的平行班最终未必能胜过普通老师所教的班级。这表明一线教学远非办公室中想象的那么简单。
上述名校长的例子说明了教学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经验。虽然好生源是重要因素但大班额的挑战远大于小班额而专职教师的困难也不易战胜教师。专注于某一科目的教师往往能够更好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帮助学生备考如专职老师有机会指导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背诵内容就更有可能获得好成绩。
看着这份成绩表让我想到了我所教的一个级部的5个班每个班都有70多个孩子。排除大班额的因素光看这5个平行班的成绩就可以看出生源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我教的专职班的成绩虽然有部分班级进入了前三分之一位次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差距。这说明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级部的班级之间由于各种人为和为因素的存在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科学、公平地分班显得尤为重要。
优质的生源可以培养出名师而好的老师则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或许我们无法选择遇到的班级但我们可以用尽全力成为尽力成就学生的好老师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