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顶俩接成语接龙 800个成语接龙
有趣的“顶真”艺术
上期谜题答案
我们的民间文化中,藏匿着许多以谐音为修辞方式的谚语,它们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现在,让我们揭晓下列谚语的谜底。
1. 孔夫子的书籍搬运——净是“输”的谐音。
2. 外甥提灯笼——依旧是“照旧”的隐喻。
正文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顶针。
顶针并不是我们用来缝补衣物的工具,而是一种语言上的巧妙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它与生活中的顶针工具或许有着某种不解之缘。说起这个名称的由来,或许正是因其首尾相接、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而得。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楹联便充分展示了顶针的魅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间可笑之人。”这里以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形成了顶针的修辞效果。
再看唐寅的《桃花庵歌》,这首诗中的句子也是首尾相接,如“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样的结构正是顶针的体现。
顶针这种修辞手法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曾经玩过的成语接龙游戏,其实也是一种顶针的形式。记得小时候听过的相声中,演员们使用的字头咬字尾的技巧,也是顶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修辞史上,顶针早已有之。《礼记·中庸》中便有关于顶针的描述,而文学作品如李白、韩元吉、元无名氏等人的诗句中也可见其身影。顶针不仅在句子中使用,更在句子之间流动,为文章增添了无穷魅力。
现代的语言生活中,顶针也有其发展。比如流沙河的诗歌《理想》,通过一系列的顶针句式,将理想的重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顶针来增加言语的趣味性。比如朋友间的调侃、家庭中的小对话等。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关于顶针运用的有趣故事。一位在抱怨她的丈夫不干家务时,便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她的抱怨话里有话,妙在其中的连贯性让人忍俊不禁。最后她的话语止住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也因此变得轻松愉快。
本期
请您尝试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对出下面的对联。
第一个上联:我观自己非真正的我,我反思自我,最终明白我也是变化的。
第二个上联:聆听雨声中雨停了下来,停在听雨楼边聆听雨声滴滴答答的落音,落、落、落...
第三个上联:一生坚持道路虽然无尽头,尽头处却藏有无限的快乐。
这些上联都富有哲理和韵味,希望你能用顶针的手法巧妙地对出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