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藏匿在白幕之后的,犹如月华下轻盈摇曳的柳条,恍若真实与幻境间的纠缠,幕布后的皮影,宛如影子舞者在光影间游走。他们手中的巧艺,如同千军万马奔腾,侧脸间演绎着世间百态的贤恶忠奸。每一个跃动的身影,都倾诉着悲欢离合的情感,演绎着人生百态的戏剧。在光影交错间,把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提及赤峰市巴林左旗,这片土地素有“皮影戏之乡”的美誉。皮影戏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超过七十载的岁月痕迹。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就有皮影艺人在巴林草原上展示出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表演,更是农闲时节田间地头的热闹,是喜庆佳节中百姓的欢歌笑语,是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中的美好记忆。

回溯历史长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巴林左旗皮影戏发展的辉煌时期。那时,全旗有四十多个皮影班子,二百多名艺人热情投入其中。其中,“西宋”、“东孙”、“北郭”、“南李”四大名班更是声名远扬。随着传承发展,这一艺术形式还扩展到了赤峰市的宁城县、克什克腾旗等地,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

谈到巴林左旗的皮影戏,当地人称之为“驴皮影”,这是因为用驴皮制作的影人是其表演的核心元素。受到唐山影派的影响,它以唐山滦县滦州皮影音乐唱腔为基础,融合了其他流派的特点。内蒙古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也为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独特的魅力。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操纵戏曲人物,以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的皮影戏,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享誉海内外。在呼和浩特市的各个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皮影戏的精彩展示。而在一些村落,如玉龙皮影剧场,更是成为了村民们了解、体验皮影戏的重要场所。这里的皮影戏不仅影响了的几代人,也深深吸引了海内外的朋友。德国大诗人歌德曾以观看皮影戏的方式庆祝他的生日,而法国的电影史学家也高度评价其为“电影的先驱”。

皮影戏与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电影、画作中看到它的身影。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就有描绘皮影戏的场景。电影导演张艺谋也曾在其作品中运用皮影元素,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

如今皮影戏的传承状况令人担忧。制作和表演艺人的年龄逐渐增高,精湛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保护传承这一璀璨的艺术已经迫在眉睫。让我们共同努力,弘扬文化,赋予皮影艺术全新的生命力,继续聆听那皮囊下光影交织的灵魂故事吧!摄影/张金芳 刘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