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太姥山发朋友圈简短


初次邂逅太姥山,是在一场漫天大雾中。

渴望一睹这座闻名已久的名山风采,眼前的世界却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切都影影绰绰,朦胧不清。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浓雾在翻涌,似乎能听到它的声音。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这里的雾像是太姥山的常客,与山相互依存,彼此投缘。我仿佛听到了关于这座山的传说,远古时期的一位普通女子,被百姓尊称为“蓝姑”和“白茶仙子”,她代表着女性的美善和勤勉,成为了护佑苍生的象征。

在这雾中,我幻想她是否如蓝姑般在种蓝和采茶之余,换上素白的纱衫与裙裾,享受片刻的悠闲。千百年间,太姥山与雾相伴,翩然而至又飘逸而去,因此被称为“海上仙都”。

夜晚的雾如幕般笼罩青山,大海也沉入梦乡,林间和池塘里的各种虫鸣蛙叫组成了大自然的美妙交响乐。这让我想起了黄钟瑜在游太姥山时写下的《摩霄庵听雨赋》中的情景。

太姥山在晨雾中苏醒。阳光初照,却无法穿透浓密的雾霭,却在白色的天地间染出红色的光影。雾如轻纱般弥漫过山峦,苍峰时隐时现,翠林摇曳生烟,格外鲜绿。

近处的茶园中,茶农在雾中忙碌,他们割削多余的茶株,期待新一茬的叶芽更加饱满。随着游人的到来,太姥山变得热闹起来。雾气中的奇异山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当玉兔听潮、仙翁对弈等经典山石展现在眼前时,心中瞬间调动起熟悉的身影和动感场景。雾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高明的魔术师。

比起风霜雨雪,雾更能触及每一个角落,让单调的山石变得圆润可爱。诸峰会因雾而亲切起来,石阵展现出百般灵性。在雾的浇灌下,千仞陡壁上的纤细生命也展现出顽强。在悬空铜殿、国兴寺、楞伽宝塔之间,雾增添了几分仙境之感。它贴着湖面缓缓飘移,遇到青荷与岸柳时回旋不去。

一阵轻风吹动,雾又开始掠过树梢,仿佛还要与远处的海浪交流。

大自然是位伟大的形塑大师,它没有赋予太姥山巍峨高耸或险峻奇绝的姿态,却给了她温良的姿容和神秀的内涵。在雾气迷蒙时,看着、读着、想着,就会为之倾倒。

我曾欣赏过画家郁风的《太姥娘娘像》素描画,简洁的线条展现出山乡农家女的纯朴神韵。山腰处的太姥玉石雕像在雾中散发出永驻的美善。纯良的百姓不愿她老去,将美好的愿望融入关于她的传说。

我越发觉得,每一场雾都是太姥的化身。特别是山间的茶林,她的到来如同“白茶仙子”的降临,茶园伸展出万千枝叶去迎接。这些年,山里白茶声名远播,离不开雾的孕育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