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商行情咋样?
618硝烟散去:电商平台与商家在低价竞争外的求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陶力 实习生刘禹希 上海报道
2023年的618电商大促落下帷幕,与往年不同的是,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显得格外低调,不再热衷于公布和分享销售战报。这背后,是电商平台整体增速放缓、大促“疲态”尽显的现实。
尽管各大电商平台取消预售、拼低价、直接满减等方式激烈厮杀,力图在这场消费者争夺战中取得优势,但最终是否能实现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三赢局面,依然是一个问号。
平台内卷加剧,商家陷“仅退款”泥潭
近年来,我国网上零售额增速放缓,2023年同比增长仅为11%,电商平台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为了争夺用户,各大平台纷纷选择“简化流程、优化体验”的策略,例如天猫平台取消了沿用近十年的预售机制,回归现货开卖,以期加速向用户需求靠拢。
“拼低价”依然是今年618不变的主题,自动跟价系统、比价系统等工具层出不穷。激烈竞争下,商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部分奢侈品也加入打折促销的行列。与此“N元N件”模式、官方物流补贴等方式也为低价竞争推波助澜,平台补贴成本不断攀升。
平台在关注用户体验的似乎也将提升服务体验的压力转嫁给了商家。强制性退货运费险、 “仅退款”等规则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却也让商家承受着高退货率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少商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不满,认为过度让利和强制性的售后规则让自己“卖了个寂寞”。
“狂买狂退”现象背后,是商家利润被压缩、经营成本增加的无奈现实。数据显示,目前电商平台退货率普遍高达60%,商家销售到账率仅有30%左右。高退货率意味着商家要承担高额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商品损耗,而“仅退款”规则的实施则进一步加剧了商家的损失。
低价之外,探索新的竞争方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台和商家都在思考,除了价格战,还能拼什么?如何才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低价竞争并非长久之计,消费者追求的也不仅仅是低价,而是“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优质的购物体验。电商平台需要在保证商品价格竞争力的更加注重商品品质、服务体验以及消费者信任度的提升。
例如,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帮助商家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搭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服务,提升用户粘性等等。
与此一些新兴品牌也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他们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打造品牌文化、提供优质售后服务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618硝烟散去,电商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何在保证各方利益的找到新的平衡点,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品牌战略正从单纯追求销量峰值转向全年持续增长,购物节不再是唯一的战场。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渠道的兴起,使得品牌能够灵活布局全年营销节奏,降低对特定购物节的依赖。618 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逐渐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节点而非销售爆发点。
“品牌越来越重视长期价值,将新媒介和新渠道视为品牌建设的关键”,王磊指出。国际品牌尤为如此,他们积极拥抱新变化,将品牌打造置于首位,而不仅是追求短期销量。对于平台和品牌而言,618 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卖货”本身,更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