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布广告


开场问题:

假设你是一位企业主管或市场营销负责人,正在策划一场大型主题活动;你觉得,签约一位明星后,是主推广告发声,还是打造内容传播?

不出意外,你会得到两种回答:一是,主管认为先做广告,通过广告引流获客,建立品牌认知后再做内容营销;二是,市场营销负责人则认为,应先做内容营销,通过内容建立影响力,吸引用户,此时广告已不再有效。

我们换个问题:你觉得广告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这个问题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你会说,两者各有利弊,要看具体应用场景。理论虽如此,但决策时依然容易陷入上述循环困境。

这就是几天前,一位负责人和企业主管争论的关键点。

那么,在经济下行周期,用户愈发注重性价比和比价时,传播到底是做内容,还是做广告呢?换个角度,也许我们能找到解决方案。

先说结论,第一点:媒介变革,令广告本身和内容形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容跟随媒介而变。

可能有点难懂?我展开解释一下:

在传统广告时代,电视和户外广告是最主流的形式。

电视广告是一种典型的强势媒介广告,媒介影响力极大,广告内容本身可能并不十分精彩,这类广告依靠电视的黄金时段和反复播放,通过精心策划的文案,让品牌迅速被消费者接受。

例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话体现了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

电视广告的一个特点是成本高、广告时间短,创意团队必须设计出吸引人且能快速传达信息的广告词和画面。而户外广告,由于展示位置固定,尽管每个人观看时长不长,但重复展示也能有效吸引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

那么,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广告又有哪些变化呢?

最初,互联网广告试图模仿传统媒介形式,将横幅、弹窗、条幅投放至网页,用户点击后便能进入专题页或品牌购买页,但很快发现,这种方式效果不佳。

因为互联网媒介介入性较低,大众很容易忽略,内容平台不得不另辟蹊径,利用内容的力量吸引注意力。

例如:

它们会使用一些搞笑的段子或标题来吸引你点击(如:“小伙偷偷藏在洗手间,没想到…”)。你一旦点击,就会发现这是一则广告,但内容有趣,许多人还是会选择分享。

用幽默、搞笑的方式吸引人的广告,往往会在视频的中间或结尾才透露品牌信息。这种方法更自然,不会让人感觉被强行推销。这也是社交化营销的雏形,后来,它有了行业名称,叫Social。

再后来,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呢?

图文和短视频开始流行,广告内容也随之改变。人们不再愿意看到图片上标注产品信息和功效的内容,而是开始注重情绪价值和视觉审美价值。

怎么办?种草成为主流语言,用种草影响意向购买者的消费心理。整个过程,从互联网初期到现在,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注意力。有了注意力,传播就成功了一半了。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场从媒介驱动转向内容驱动的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容创作,不再仅仅把内容当作广告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内容不仅仅是吸引消费者的手段,而是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交流的桥梁。现在,许多B端企业已经提前意识到,高质量的内容逐渐成为最有效的广告形式。

这就是媒介令广告和内容形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的原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广告和内容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老人鞋,穿足力健;去屑,用海飞丝;奥妙全自动洗衣液,有特别的功能,可以帮你解决油渍、污渍。

你可能注意到,它们有三种类型:

一、定位喊话型,即用喊的方式,让人知道你得买;二、产品新品型,即,推新品时,告诉你我与众不同;三、定位品牌形象型,比如,多芬,温柔呵护每一寸肌肤。

但这些广告都有点像村口的大喇叭,特别注重价值观输出,大声宣扬自己的优点,让你一定要了解。

优点是可以快速让用户获得初步印象,缺点也很明显,偶尔听一次还可以,如果天天听,用户可能会觉得,我好像被家暴了一样,天天被人灌输大道理。

在网上,广告不应天天出现。毕竟消费者更希望找到一个可以随时交流、吐槽,甚至可以依靠的陪伴者。这种互动比单纯接收价值观更有用,也能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更贴近用户,更注重内心情感,态度更低调的品牌,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既然我们提到了内容,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容呢?广告算是内容吗?当然算。做营销时,广告信息传递很直接,内容更像环绕扬声器,传递得更全面,更有深度。

举个例子:

你看到一张海报。上面写着:“7月20日,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上映了,快来看吧!”这就是广告,直白而明确,目的是让你去电影院。

如果是内容,情况不太一样。

你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个视频,它不仅告诉你电影何时上映,还会详细介绍电影背景,导演如何挑选演员的,以及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电影里的角色又是怎么样的人等等。

这就是内容,内容目的,不仅让你去看电影,还希望通过详细的介绍,让你全方位了解电影各个方面,增加你的兴趣和期待。

内容像环绕扬声器,从多维度包围你,给你一种立体的感受。那么,内容的优势是什么呢?

抱歉,我还不能一句话总结。

因为,当我们谈论广告与内容营销区别时,不能脱离背后的「商业框架」,也就是,我们要从哪里、哪个平台找到什么样的人。

在传统的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中,目标受众比较广泛,它们不太能精确地锁定特定的人群,广告更多用来建立品牌知名度。

但在网上,情况不同,各平台全域营销中,用户被细分得更具体。不仅根据基本性别、爱好、标签来划分用户,还让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内容创作者」。

用户产出的内容被归类,并反馈给品牌主,这样品牌可以从更细致的角度,来区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就像,定位精准人群、要被种草人群和泛人群。

显然,这种细分帮助营销人,更有效的进行市场沟通。

内容营销的一大优势在于,它能让每条内容都和消费者紧密相关;换句话说:由KOC、KOL制作的内容能够触及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和情感,实现真正的共鸣,你要找到适合自己品牌的平台,和人群,去击穿。

看到这里,你兴许会说:第一,线下做广告,一次性把品牌信息说清楚,直接占据用户的脑袋;第二,线上做内容,就像散播 内容为王:从“朗”到“谈”,从主题到传播点,打造走心的Campaign

我们都知道,语言有规则,就像一个框架,规范着我们说话的方式。但日常交流,我们更偏爱自然、生活化的表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品牌传播也是如此。

试想一下,如果品牌传播能像朋友聊天一样,用大家熟悉的语言,直击核心,信息传递是不是更清晰有效?

毕竟,没人喜欢听官话套话。就像我们阅读文章、观看视频时,更倾向于用简洁的语言解读复杂的概念。这就是“说人话”的魅力所在。

你可能会说,下半年的大型Campaign,一定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才能引起共鸣,帮助传播。没错,但仅仅“说人话”还不够!

我们需要更深一步,从“主题思维”转变为“传播点思维”。

什么意思呢?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广告,文案堆砌了一大堆,看似说了很多,却抓不住重点。就像前几天,一个打车软件的广告,试图用“坐”这个动作传达信息,结果信息冗杂,效果平平。

这就是“主题思维”的弊端。传统的主题化思维,往往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出发,容易跑偏,最终内容空洞,难以引起共鸣和传播。

而“传播点思维”则要求我们深入实际场景,从解决问题出发,提炼核心信息。

比如,品牌要推出新产品,核心目标是提升知名度和认知度。我们就需要围绕这个目标,设计所有传播内容,无论是标题、图片还是其他媒介材料,都要清晰、直接地传达与新产品相关的信息。

记住,传播点思维的核心是:找到问题,聚焦信息,反复强调。

例如,广告标题可以直接使用“新产品名称+品牌名+其他易记、朗朗上口且能激发传播欲望的信息”。

抛弃空洞的主题,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传播点,才能让你的Campaign真正打动人心。

说到底,无论是内容还是广告,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播。就像那句流行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

内容为王,好的内容就是最好的广告。

设计一句顾客听完就想告诉别人的话,你的Campaign就成功了一半。想想看,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