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 细思极恐 量子力学为什么毁三观


我近日探索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轻松地理解量子力学的神秘之处,即便是对它知之甚少的伙伴也能把握其中的大致精髓。

对于我来说,进行量子力学的科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我注意到,当提及双缝干涉实验、波粒二象性、概率波、测量坍塌以及量子纠缠等概念时,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微观世界的规律如此反常。

我深知科学的工作不在于解释现象为何存在,而在于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理解量子力学为何反常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努力解释过很多次,有时却发现,这样的解释依旧像是一把云雾中的钥匙,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你也对此感到困惑,想要寻找一个更为贴近逻辑的解释,那么请继续往下看。接下来,我会以全新的视角来引导你走进这个看似难以捉摸的领域。

让我们回到基础认知上。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主要是指那些比原子还要小的粒子的运动规律。这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波粒二象性、概率波以及量子纠缠等现象。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量子现象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微观粒子是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意识到微观粒子的模糊性质,意味着它们并没有确定的形状和明确的边界。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对微观粒子起初的认知。过去我们认为粒子像我们生活中的小实体,像是实心的小球。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发现并非如此。现在我们对微观粒子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基于量子场论。

在量子场论中,我们认识到波粒二象性只是表象。实际上,任何基本粒子都是一种场。我们通常所说的粒子只是量子场激发的能量形式。不同的粒子对应着不同的量子场。

比如电子是电子场的表现形式,光子是光子场的表现形式。那么这个量子场有多大呢?其实它的大小与宇宙相匹配——宇宙有多大,量子场就有多大。这意味着粒子的本质就是它们是一种量子场。

而这种微观粒子的性质又如何与我们日常生活产生联系呢?别着急,我将会以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为你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请想象一下你的日常经历——当你捏住自己的鼻子时,鼻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现在,再想象一下这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方式。实际上,当我们在微观尺度上观察这种作用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核外电子之间的电磁作用。

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遇到一个看似超距作用的难题——即两个核外电子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发生了相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看似违反常识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个传递力的物质——传播子。

例如,电磁力的传播子就是虚光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将微观粒子看作是实心的小球,就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逻辑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出微观粒子的形态是模糊不清的。

同样地,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现象如量子纠缠也符合这一逻辑。当两个粒子之间发生纠缠时,它们之间通过同一个量子场相互作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形态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无法用经典物理的观点来理解微观粒子?答案就在于微观粒子的模糊性质和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界限的量子场。

理解了这一点后,再来看双缝干涉实验就变得容易多了。由于电子的模糊性质,它能够同时处于多个位置,从而能够同时通过双缝并产生干涉现象。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正是由于宇宙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真空地带,我们才认识到微观粒子并不是我们原先认为的实心小球。

实际上它们是模糊不清的形态存在形式并且可以覆盖整个空间中无处不在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宇宙间无所不在的量子场。我们渐渐理解到微观的混乱恰恰是宏大逻辑的最佳写照

如此一来你就明白了我为什么说微观粒子迷糊不清的概念是最符合逻辑的了!而将粒子视为实心小球则是违背常识的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