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 数学建模基本方法三种


在各个学科与行业日益交融发展的今天,大量实际问题如潮水般涌现。这些问题需要借助数学这一工具来加以解决,以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目标。对于在各领域中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他们面临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即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应对实际挑战。

数学模型是应对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它通常是基于我们的目标,将实际问题或原型信息的部分进行提炼和压缩后的替代物。模型的选择性很强,它只反映与特定目的相关的方面和层次,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时,我们需关注问题的核心特征而忽略其他细节。

为了将数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生产和实践中,我们通常需要构建数学模型。这种模型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特定目的,进行必要的假设后,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出的结构。它可能表现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程序和方法,甚至是对问题的数学描述。

这些模型具有多种功能。它们可以定量分析现实世界的对象,精确描述其特征;根据对象的属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和规律;根据对象的满足条件作出最优决策;以及根据特定指标给出满意的控制方案。尽管实际问题往往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和非线性,但为了便于处理,我们常常首先考虑确定性、静态和线性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试验归纳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前者基于测试或计算数据,通过数学方法归纳出模型;后者则根据事物的性质,分析因果关系,然后使用数学工具描述其数量特征。在建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明确目的和要求,并收集必要的信息。

建模过程中,需要进行简化和假设。由于复杂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舍弃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简化并提出合理的假设。不同的假设可能导致不同的模型和结果。建模完成后,还需对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和修改,确保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数学建模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交织运用。逻辑思维确保模型的严密性和完备性,而非逻辑思维则有助于迅速捕捉关键因素和环节。建模活动还涉及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多种科学思想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不仅需要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还要求具备运算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包括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洞察其本质、理解内部联系以及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借助计算机和文献检索等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所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