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的读音 子丑寅卯全部口诀读音


十二辰计时法,遵循太阳出没规律,如日出为卯时,日没为酉时。此制自西周时期便已开始使用。

至汉代,时辰之名称更替,夜半被称作夜分、鸡鸣、平旦等,每一时辰均有其独特之寓意与内涵。

可说,“十二时辰”汇聚了先民的智慧与天文观察的精髓。

子时(23:00至次日凌晨1:00)中,古人视太阳藏于地底之下,犹如种子埋藏于土中,正待萌发。五行之中子属水,亦即生机之始。据《尔雅·释天》记载:“太岁在子为困敦。”此时阳气初生,万物处于混沌之中。

提及李巡与孙炎二人,皆为东汉末年《尔雅》之注解者。

丑时(凌晨1:00至3:00)之际,太阳位置微变,阳气初生如种子屈曲生长。释名中言及“丑”字意为寒气蜷缩。《尔雅·释天》描述:“太岁在丑为赤奋若。”寓意万物初醒,奋发向上。

寅时(凌晨3:00至5:00)之际,太阳位于东北方位,即将冲破地面。甲骨文中的寅字形象引弓射矢。据《尔雅·释天》记载:“太岁在寅称摄提格。”寓意万物随阳而起。

卯时(早晨5:00至7:00)中,太阳正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一半。卯字即冒出之意,象征着万物在日出之时蓬勃生长。

午时(上午11:00至午后1:00)时分,阳光直射地面,阴阳相交。午字有相互之意。《尔雅·释天》描述:“太岁在午称敦牂。”此期间万物。

未时(午后1:00至3:00)太阳斜挂树枝旁,果实成熟之味渐显。“未”字即味道之意。

申时(午后3:00至5:00)如日影悬挂在树干之上。甲骨文中“申”字为闪电形象。《尔雅·释名》曰:“申乃身之所在。”也与电之闪耀相关。

酉时(午后5:00至7:00)太阳落向西方,万物成熟之际。酉字即成熟之意。

戌时(晚上7:00至9:00)则寓示阳入地底,日落月升之时。九月霜降之际,草木凋零。

亥时(晚上9:00至11:00)中太阳已入地中心,如同大地裹着蛋黄。亥字与豕有关联,也有核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