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意思


从“以道治道”的智慧谈起

——再议郑玄、朱熹对“伐柯”等字词的解读偏差

“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这一成语,背后蕴深刻的智慧。朱熹在注释《中庸》时所提此言,简洁而深邃,展现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其本质是利用某种方式来引导、教育那些尚未领悟道理的人,而非单纯地以牙还牙。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孔子的这段论述:

孔子讲道:“道不远人。人之行道而远人,则背离了道的精神。”道就是顺着人的本性,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实践的。就像诗中所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即拿起斧头去砍树枝,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眼前。

郑玄对这段话中的某些字词做了如下解释:“则,即法则。伐柯者必用柯作为参照,其大小长短,都是近取法于现成的柯。”他对于“柯”字的解读似乎有些许偏差。

朱熹在郑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柯,即斧柄。则,为法则。睨,意为斜视。这里讲的是人拿着斧柄去砍木头,虽然有现成的标准(即柯),但执行时仍有差异。君子治理人时,应采用对方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尽管朱熹的解读在某些方面更为详尽,但仍然存在对“柯”字理解的不足。

有的现代学者对这段话给出了更为生动的解读:孔子以斧柄为例,说明治人的道理并非要求人人一致,如同斧柄的样式虽有所不同,但都有其适用的原则。这就像人的行为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对于“伐柯”中的“柯”字理解,我们认为郑玄和朱熹的解读有误。“柯”不仅指“斧柄”,更有“草木的枝茎”之意。在此,“伐柯”应理解为砍伐树枝或与之相关的活动。而“则”字的理解也应重新审视,它不仅仅是“法”,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判断”或“衡量”。

关于“睨”字的解读,我们认为不应仅限于对斧柄的细看。它应理解为一种观察、犹豫或是不动作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后面的“犹以为远”相呼应,表达了一种虽在眼前却感觉遥不可及的心理状态。

综合孔子的原意,我们重新翻译这段话为:

孔子表示:道就在人们身边,但人们在实践中却让它远离自己,这就背离了道的真谛。道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和实践道,是因为道常常离人并不遥远。假如因为过于熟悉而轻视它,却去追求那些高不可攀的事物,那就背离了道的本质。《诗经》中说:砍伐树枝其实并不难,拿起工具就能动手做。只是人们有时犹豫不决,觉得路途遥远而不愿行动。君子会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他们,直到他们改正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