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计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回顾上次课内容,复习厘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来量太长了,那 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新知,介绍长度单位“米”。
二、探究新知,学习“米”的认识
(一)认识“米”的单位和符号
1. 出示“米”的符号“m”,介绍“m”的来源和意义。
2. 通过实际物体展示1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米”的实际大小。
(二)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 利用身体部位(如臂展、步长等)来感受1米的长度。
2. 用卷尺等工具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1米的感知。
(三)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1. 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让学生明白1米等于多少厘米,以及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三、实践活动,巩固应用
1.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创设情境,让学生估计并实际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如估计教室的宽度并实际用卷尺测量。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的方法。
2. 强调估计和测量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米”。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与“米的认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已接近尾声,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点滴收获。你是否还留有疑问或未解之处?
知识脉络梳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长度单位。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直尺,我们学会了测量短小物体的长度。而今天,我们又认识了米这一更大的长度单位,利用米尺,我们可以方便地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比厘米更短的一毫米,以及比厘米长但比米短的分米。更进一步,我们还会接触到比米更长很多的“千米”这一长度单位。随着年级的递进,我们还将接触到更多长度单位,比如比千米大、比毫米小的单位。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期待下一课我们再次相聚。
教学设计目的
这节设计不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意在让学生感受国际通用度量单位的背后是人类的智慧与努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数学知识不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人类文明、智慧与精神的体现。在每节课的总结时,我们不仅回顾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对小学阶段将要学习的长度单位进行了串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练习与作业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两次跟进练习。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以下题目:
1. 完成填空题:1米 = _____ 厘米。
2. 实际应用题:测量身边的物体高度或长度时,应选择什么单位更为合适?请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认识米(m)
1米 = 100厘米(m和cm的关系一目了然)
学习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