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皂罗袍 牡丹亭皂罗袍原文及翻译


“情之所起,如水之深流,生者为之生死,死者为之死生。生与死皆不能独立存在,方显情之至也。”——汤显祖

四百多年前,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以真挚情感为笔,绘就了一幕柔情似水、深情如海的绝世之恋。

情感的深渊里,生与死相互交融。温婉的杜丽娘在梦幻之境中沉醉于爱,为了爱而抗争,无论是生还是死,其情至真至诚。青年才俊柳梦梅亦是位勇敢痴情的志士,无畏地与礼教抗争。

一曲阆苑之歌

未入园林,不知春色如此绚丽。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偶遇游园春色,梦中遇见梅花树下的书生。半推半就的相处中,两颗心渐渐靠近,唤醒了杜丽娘心中久压的青春热情。

梦醒后的杜丽娘因爱一往而情深,因病离世。她临终时嘱咐葬于梅树下,画像置于太湖石底。是在纪念那懵懂的初恋?还是坚信着至死不渝的爱情理想?

多年后,柳梦梅赶考借住梅花庵中,与丽娘之魂在牡丹亭中相遇。他们的爱情跨越生死,最终结为如花美眷。

他们的爱情故事如诗如画,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赢得了众人的赞叹。

梦境、幻境,亦是情感之境。这本青春浪漫的爱情传奇跨越人鬼之恋,成为经典之作。

未入《牡丹亭》,怎知这情深似海、刻骨铭心的爱恋?

一弦情歌

情定朦胧,但愿相思不负彼此。在《红楼梦》中,同样蕴反的意味。书中多次提到《牡丹亭》,细腻地描绘了林黛玉对爱情的向往。

在贾府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对《牡丹亭》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他们通过共读《西厢》后,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宝黛的两小无猜随着青春的萌动,发展成朦胧的情愫。

现实中的礼教压抑让他们产生猜疑和幽怨。尽管如此,他们内心仍怀揣着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一支青春的歌谣

情丝袅袅,惊艳了多少痴情男女。这一对情侣的情感故事仍在传唱,他们的爱情如同青春的歌谣一般永存。

昆曲作为传统诗、舞、歌、剧等多种艺术之集大成者,与《牡丹亭》结缘后更是极致地展现了传统美学。

在京昆隆盛的年代,梅兰芳与俞振飞的《游园惊梦》表演深深打动了白先勇。他远望故土,写下小说《游园惊梦》。晚年时更是倾心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生说,《牡丹亭》是人最深刻的情感表现。他愿用余生推广昆曲艺术。

2004年,唯美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两位年轻演员带领观众走进了最美的抒情诗篇。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不仅唤回了昆曲的年轻生命,还让年轻人走进剧院欣赏这一古老戏剧的活化石。

有人说,《牡丹亭》让昆曲焕发了新的活力。

若说《牡丹亭》惊艳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如说喜爱《牡丹亭》的人永怀一颗青春浪漫的心。